设为首页 | 英文网站 | 中文网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中心乐远福博士在SCI2区期刊发表“西太平洋风暴潮”的文章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19/03/05 11:30:12

近日,我中心珊瑚礁地质与环境教研室乐远福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3500-year western Pacific storm record warns ofadditional storm activity in a warming warm pool(西太平洋3500年风暴潮重建警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风暴潮活动加剧)在国际SCI经典2区刊物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发表。

沿海地区频繁发生强烈的风暴潮,往往对人类生活,全球经济和日益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高频高强度的风暴活动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风暴潮活动是否可以预测?其驱动因素是什么?全球变暖又是否会导致风暴潮增加?西太平洋地区毗邻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同时也是风暴潮发生较为频繁并且强度较高的地区。然而,目前该地区器测记录是从1945年才开始的,数据极为有限。在当前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短时间尺度的器测记录在评估全球变暖是否导致风暴潮增加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结论。因此,有必要寻求更长时间尺度的风暴潮记录,进而对历史强风暴潮(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气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进行评估。

本研究根据西太平洋南海北部西沙群岛羚羊礁潟湖两个相邻钻孔的底栖有孔虫放射性碳测年和沉积物粒度分析进行了区域古风暴重建。结果揭示:钻孔为约3500年以来的沉积;根据时间序列的粒度变化,可以确定三个不同的沉积阶段,对应以下三个阶段的风暴活动:3500-3100年以及1800-现在为频繁高强度的风暴潮阶段,而在3100-1800年风暴潮活动较弱。此外,通过对比南海南沙和西北太平洋风暴潮重建记录,我们发现西太平洋风暴潮在晚全新世典型冷暖时期的地域性差别,在气候变暖的时期(例如中世纪暖期),更多的台风向北冲击日本而不是南海;在气候较冷的时期(例如小冰期),产生的风暴较少,但大部分风暴都进入了南海。这种差异又与热带辐合带南移相关,因而可能揭示了在该地区风暴潮活动运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总体而言,羚羊礁潟湖钻孔沉积物中独立的珊瑚块和贝壳在时间上与西太平洋暖池的高海表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随着全球变暖,西太平洋暖池未来日益增加的海面温度可能导致的西太平洋地区风暴潮活动更加频繁剧烈。

论文信息:Yue, Y.,Yu, K., Tao, S., Zhang, H., Liu, G., Wang, N., Jiang, W., Fan, T., Lin, W.,Wang, Y., 2019. 3500-year western Pacific storm record warns of additionalstorm activity in a warming warm poo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521, 57-71. http://dx.doi.org/10.1016/j.palaeo.2019.02.009.

上一条:我中心教职工召开新学期开学工作大会 下一条:广西大学海洋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信息公告(一)

关闭

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邮编:530004 电话:0771-3227133 3227522 322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