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林 教授 研究生|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桥梁和结构风工程
钝体空气动力学
风环境与风效应现场实测
特种工业结构抗风性能研究
机械与气动智能化减振控制
电子邮件:zhaolin-gxu@gxu.edu.cn
科研概况
教授、博导,从事桥梁和结构风工程研究,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专委会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国际空间壳体结构学会(IASS)涉能壳体结构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担任国际期刊“Advances in Bridge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erodynamics”、 “Origin”、 “Prestress Technology”和国内期刊“中国公路学报”、“自然灾害学报”等副主编和编委。
共主持完成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和科技部项目及60余项重大工程抗风性能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著90余项。主编专著和教材共7部,包括《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大跨度桥梁涡致振动效应、原理及气动控制措施》、《全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抗风关键技术研究》、《台风环境下大跨桥梁风致振动理论与实践》、《在役跨海桥梁风环境与结构风效应预警与防控》、《大型冷却塔结构分析软件平台开发与设计应用》、《大型冷却塔结构风荷载与风效应》;参编指南和标准共2部,包括《桥梁风洞试验指南》和《双曲线冷却塔可靠性鉴定标准》;参编其它专著3部。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前TOP1%。
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为深中通道工程、狮子洋通道、西堠门公铁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在建超千米级桥梁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并支持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非良态风模拟风洞建设。
近5年代表性科研项目
横向项目:
01.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红河特大悬索桥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峡谷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行车安全性与应对措施研究”,2018.08-2020.12,主持
02.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伶仃洋大桥全桥气弹模型及大比例尺节段模型抗风试验研究”,2018.04-2018.12,参加
03.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深中通道项目初步设计阶段桥梁抗风性能验证试验技术研究”,2016.08-2017.12,参加
04.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宁波舟山港主通道桥梁抗风性能和风对海上长桥行车安全影响研究”,2017.02-2017.12,主持
05.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长江二桥(城东)抗风性能和风-车-桥耦合振动性能研究”,2015.09-2017.12,主持
06.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长江六桥(邻玉)抗风性能、风-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及桥梁合理刚度研究”,2015.09-2017.12,主持
07.东北电力设计院,“中核冀东核电空冷系统及汽轮机专题可行性研究试验项目”,2016.05-2017.12,主持
08.中南电力设计院,“超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塔风荷载试验研究”,2016.04-2017.06,主持
09.聊城信源集团有限公司,“222m高钢筋混凝土间冷塔风洞试验、结构非线性分析及可靠性评价”,2016.05-2017.12,主持
10.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AP/CAP临时屋面结构验证试验”,2016.05-2017.06,主持
纵向项目:
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适用自然流场的桥梁主动气动翼板风致失稳控制,2024.01-2027.12,主持
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强/台风环境大跨桥梁风效应追踪观测与致灾机理,2021.01-2024.12,主持
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场相关效应和结构性态的工程台风建模及其应用,2017.01-2020.12,主持
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桥梁风工程,2013.01-2015.12,主持
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适应主动控制面桥梁风振控制理论与方法,2012.01-2015.12,主持
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大型冷却塔动态风压实测与干扰效应风洞试验研究,2010.01-2012.12,主持
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跨度桥梁台风风环境实测与风振失效机理研究,2005.01-2007.12,主持
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强/台风场极端风环境预测及其对大跨桥梁风致灾变作用研究,2014.01-2016.12,主持
09.教育部仪器设备开发项目,节段模型三自由度耦合随机强迫振动系统,2015.01-2017.12,主持
10.教育部仪器设备开发项目,风效应现场勘查测试移动实验室,2015.01-2017.12,主持
近5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论文
从事桥梁与结构风工程理论、实测、试验和控制研究,完善了土木工程台风模型,实现了台风条件特异气流主动模拟和结构风效应优化及控制等工作。共主持完成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和科技部项目及60余项重大工程抗风性能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著90余项。
著作
主编专著和教材共7部,包括《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大跨度桥梁涡致振动效应、原理及气动控制措施》、《全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抗风关键技术研究》、《台风环境下大跨桥梁风致振动理论与实践》、《在役跨海桥梁风环境与结构风效应预警与防控》、《大型冷却塔结构分析软件平台开发与设计应用》、《大型冷却塔结构风荷载与风效应》;参编指南和标准共2部,包括《桥梁风洞试验指南》和《双曲线冷却塔可靠性鉴定标准》;参编其它专著3部。
专利
代表性专利如下:
1.发明专利:用于模拟行车过程的外界激励加载试验装置,赵林、展艳艳、葛耀君,ZL201810498095.2,授权日期:2019-11-19,申请日期:2018-5-22
2.发明专利:一种桥塔区行车风环境改善装置,吴风英、赵林、邢源、崔巍、葛耀君,ZL201811596443.6,授权日期:2019-10-01,申请日期:2018-12-25
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桥梁颤振稳定性的机构,赵林、陈翰林、李珂、葛耀君,ZL201810347074.0,授权日期:2019-05-17,申请日期:2018-4-17
4.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桥梁颤振稳定性的中央稳定机构,赵林、李珂、陈翰林、葛耀君,ZL201810341707.7,授权日期:2019-05-17,申请日期:2018-4-17
5.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分体式箱梁颤振稳定性的中央稳定机构,赵林、李珂、陈翰林、葛耀君,ZL201810341684.X,授权日期:2019-05-17,申请日期:2018-4-17
6.发明专利:一种桥梁涡振控制与发电一体化的装置,赵林、胡传新,葛耀君,ZL201810893766.5,授权日期:2019-10-01,申请日期:2018-8-7
7.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仿生学的气动减阻装置及桥梁,赵林、丁叶君、崔巍、葛耀君,ZL201810781205.6,授权日期:2019-10-01,申请日期:2018-7-16
8.发明专利:一种充气式膜索组合冷却塔,邢源、赵林、吴风英、崔巍、葛耀君,ZL201811523298.9,授权日期:2019-10-22,申请日期:2018-12-12
9.发明专利:一种大尺度风洞试验模型同步测力试验装置,邢源、常颖、赵林、崔巍、葛耀君,ZL201811596383.3,授权日期:2019-10-18,申请日期:2018-12-25
社会工作
学术兼职
2012~至今 国际薄壳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冷却塔学会工作组执委
2016~至今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
2017~至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工程专委会秘书长和副主任
2017~至今 交通部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8~至今 国际工业建造学会 (CICIND)委员
2019~至今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2022~至今 国际薄壳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涉能结构专家组联席主席
2022~至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分会常务理事
2019~至今 《自然灾害学报》编委
2022~至今 《中国公路学报》编委
2022~至今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委
2020~至今 《Advances in Bridge Engineering》编委
2022~至今 《Advances in Aerodynamics》编委
2019~至今 重庆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2023~至今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荣誉奖励
科研荣誉
01.2012年,“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02.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03.2017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先进个人(2017)
04.2017年,中国科协第五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05.2019年,交通运输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06.2019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先进个人(2019)
07.2020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08.2021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先进个人(2021)
09.2022年,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
培养研究生获得优秀论文奖励
获得省部级优秀指导教师资格2次,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大会或国际大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或最佳论文奖8人:
1)2020年获得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指导教师,202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指导教师;
2)2017年,许坤和杨绪南获得国际工业空气动力学会议杰出和优秀论文奖(国际每四年评选2 人);
3)2017、2019和2025年,李珂、展艳艳和谢瑞洪分别获得第18 届、第19 届和第22届全国结构风工程会议暨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每两年评选2-4 人);
4)2019年,刘圣源获得第15 届国际风工程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国际每四年评选5 人);
5)2025年,刘丛菊和梅哲远获得亚太风工程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国际每四年评选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