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英文网站 | 中文网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进展:南海丛生盔形珊瑚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有限的基因流指示该珊瑚存在退化的风险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3/11/10 08:53:13

近日,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珊瑚礁生物与生态教研室黄雯副教授为首、硕士研究生陈胤民为二作的研究论文“Reduc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stricted gene flow of broadcast-spawning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veals potential degrad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change”在国际知名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发表。

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是在南海广泛分布的块状珊瑚种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其遗传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理解南海珊瑚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研究团队于2018-2021年间在南海9个站位(跨越12个纬度)采集了146个丛生盔形珊瑚样本,室内使用8对微卫星标记表征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南海丛生盔形珊瑚遗传多样性为中等水平,各站位之间差异较小。AMOVAFST成对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群体之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充分。Mantel test结果表明,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海表温度变化程度、空间距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海表温度和空间距离是影响南海丛生盔形珊瑚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表温度的影响更大。但相对高纬度的珊瑚群体(涠洲岛、海尾湾、鹿回头)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可能是受人类活动所致。

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相对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和有限的基因流,表明其环境适应潜力有限,面临退化的风险。但丛生盔形珊瑚作为南海广泛分布的环境耐受型珊瑚,其局部灭绝的风险低于南海区域分布型盾形陀螺珊瑚、疣状杯形珊瑚等种类。对丛生盔形珊瑚的保护措施可侧重于降低人类活动干扰、恢复遗传多样性和加强遗传连通性。该研究揭示了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的群体遗传特征,对南海珊瑚礁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参考价值。(黄雯/ 论文/ 周剑/编辑 余克服/审核)

 

论文信息如下:

Huang Wen, Chen Yinmin, Wu Qian, Feng Yi, Wang Yonggang, Lu Zhiying, Chen Jinlian, Chen Biao, Xiao Zunyong, Meng Linqing, Huang Xueyong, Wang Yan, Yu Kefu. (2023). Reduc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stricted gene flow of broadcast-spawning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veals potential degrad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chang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3, 115147-115147.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3.115147.

 

图: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A. 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的遗传多样性;

B. 热图展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标FST值;

C. 南海丛生盔形珊瑚的采样点分布图;

D. 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海表平均温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程度的相关性

论文首页

上一条:关于2023年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自主课题申请的通知 下一条:硕士研究生郭宁等关于珊瑚揭示表层海水钒来源的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关闭

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邮编:530004 电话:0771-3227133 3227522 3227855